

4月18日下午2:00,"智汇教育"名家讲堂迎来了一场思想盛宴。华南师范大学高凌飚教授以《科学教育的几个问题》为题,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存的学术报告。让我们一同回顾这场启迪智慧的精彩讲座。
🔍 讲座精华速递
认识科学教育的本质
高教授开篇引用爱因斯坦名言,指出科学是"人类用想象和逻辑认识自然的过程与成果"。他强调:
- 科学教育应是"观念体系+思维方式+探究过程+文化传承"的四维统一体
- STEM教育不是简单叠加,而是打破学科壁垒的"化学反应"
- 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"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"的全面发展人才
科学素养的“中国表达”
- 小学生:知识应用+方法掌握+精神内化+实践能力
- 中学生:物理观念×科学思维×科学探究×社会责任
Big Ideas:给科学教育装上"导航系统"
讲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4个科学大理念的解析:
- "能量守恒"不仅是物理公式,更是理解宇宙运行的金钥匙
- "生物进化"要从实验室延伸到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
高教授特别强调:"好的科学教育应该像大树,Big Ideas是主干,具体知识是枝叶。"
提倡“深度学习”
通过对比三种学习方式,高教授指出:
- 表层学习:追求"记住了什么"
- 成就学习:关注"考了多少分"
- 深度学习:重在"能解决什么问题"
他分享的"课堂十要素"(动机→设疑→思考→活动→归并→运用→诊断→矫正→关联→网络)
创造力的"守护者"哲学
"教育不能像生产线制造创造力,而要像园丁培育珍稀植物。"高教授提出:
- 保护好奇心的"三不原则":不轻易否定、不简单评判、不急于给答案
- 培养毅力的"挫折教育":科学史上的失败案例就是最好教材
- 跨学科项目的"熔炉效应":当艺术遇见物理,当文学碰撞生物
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、教育学部承办,现场座无虚席。错过现场的读者可关注"郑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部"公众号观看回放。